小康电力新闻动态
提供前期的现场勘查、设计、生产、安装、运营及维护一站式服务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的优势是什么?
1.对变压器主要状态信息化,实现变压器实时状态可知,实时运行可控;2.可对区域电网内变压器信息迪行收集整理;3.实现对变压器及相关设备信息的整合分析,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有效率,提高整个设备及电网的可靠性,优化运行和管理。
智能电网:能源转型的新引擎!
智能电网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先进的控制技术将传统电网升级为具备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更可持续的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包括电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户侧的能源利用和管理,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智能化和高效的电力产业链。智能电网的发展历程 智能电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出现能源危机,为了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一些国家开始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希望通过自动化技术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电网开始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 智能电网相比传统电网,具有以下特征:1.信息化和智能化:智能电网采用数字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控性。2.多能源融合:智能电网将传统的电力能源与新能源进行融合,实现多能源的协同发展和有效利用,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3.高效节能:智能电网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了电网的能效和节能效益,实现了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4.用户参与:智能电网将用户纳入到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中,提高了用户对能源的感知和管理能力,实现了电力系统的用户化和人性化。智能电网的技术支持 智能电网的实现离不开多项技术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通信网络、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可持续性。 3. 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自适应控制、智能优化、智能保护等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保护,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技术,能够实现多能源协同发展和高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5.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重要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可靠性。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 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将能够实现多能源协同发展和高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数字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提升,智能电网将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可靠性。智能电网的发展将促进电力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智能电网的应用案例 智能电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德国Smart Grids:德国的Smart Grids项目是欧洲最大的智能电网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美国SGIG项目:美国的SGIG项目是美国政府推出的智能电网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3.中国的智能电网: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例如,上海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城市级智能电网,该电网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型,是实现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智能电网需要依靠数字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可靠性。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力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电力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国家能源局:建立新型储能、分布式智能电网等新型并网主体的涉网技术标准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大力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推动系统友好型电站建设,逐步实现新能源在电力供应和稳定支撑方面的可靠替代;协同推进大型新能源基地、调节支撑电源和外送通道开发建设,保障外送电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挖电力负荷侧灵活性。整合负荷侧需求响应资源。将微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户侧源网荷储一体化聚合等纳入需求侧响应范围,推动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参与稳定控制。完善负荷控制手段。建立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市场地位,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负荷控制建设和运营,创新负荷控制技术和方式;加快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强化负荷分级分类管理和保障,实现负荷精准控制和用户精细化用能管理。科学安排储能建设。按需建设储能。根据电力系统需求,统筹各类调节资源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各类型、多元化储能科学配置,形成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的电力调节能力,更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灵活运行,改善新能源出力特性和负荷特性,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外送。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建设。充分发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的优势,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提升电力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强化协同控制。加强调度与市场衔接配合,推动调度生产组织向市场化方式转变;研究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作为整体优化单元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和市场交易;建立完善灵活调节性资源调度机制;定期优化有序用电方案、序位表和措施,确保符合最新电力供需形势。
国家电网力推电网建设新技术
国家电网公司将从电力线路工程建设、输电线路工程路径、节约线路走廊及线路工程环保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新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并将新技术是否得到合理应用作为项目初设批复的条件之一。这是记者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电网建设新技术论坛会议上获得的信息。本次会议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输变电施工技术分委会联合主办。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战略目标,搭建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平台,拓宽从事电网建设的管理、科研、设计、施工、制造单位的思路,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已经成熟、正在实施或未来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加深对新技术应用的认识,加快新技术应用的步伐,提高电网建设水平,为建设坚强的国家电网奠定基础。本次论坛结合当前电网建设中有关热点和难点问题,重点就节约占地和投资,紧凑化和提高输送容量,环境保护,变电站典型设计和提高施工水平等方面的内容,按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三个方面,确定交流题目51个。在新技术论坛会后,国家电网公司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广电网建设新技术。其中,北京送变电公司介绍的“六分裂导线施工工艺研究”已应用到了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导线展放中,对提高施工工艺和防止展放中六根子导线之间的相互缠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变电站工程建设方面,主要是通过目前正在开展的变电站典型设计,提高变电站工程建设的设计水平和技术水平。
光伏+储能”应用空间将更广
作为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储能对新能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储能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可以将风电、光伏发电可靠地并入常规电网。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能源互联网兴起以及弃风、弃光等问题的凸显,储能在新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应用愈发受到重视。 储能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现阶段缺少与储能相关的政策体系和价格机制,但我国政府部门对储能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在逐年加强。早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要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在“推进能源科技创新”这一章节中,储能同时被列入了“9个重点创新领域”和“20个重点创新方向”。这是我国首次将储能作为重点列入国家级能源规划性文件。 2016年,储能在国家能源和电力行业发展规划中更是高频词汇。尤其是国家已经发布的电力、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都将推动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列为“十三五”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大容量和分布式储能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储能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中也被重点提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将为储能在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等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支持。 随着国家主管部门不断向储能作出政策倾斜,如何推进储能应用发展是投资者密切关心的问题。2016年,我国首座商业化光储电站———格尔木时代新能源5万千瓦光伏电站成功并入电网投入运行,这标志着“光伏+储能”新时代的到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增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有专家表示,储能产业和分布式光伏等细分领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能源领域具爆发力的产业。目前我国光伏电站安装成本已普遍低于10元/瓦,随着分布式光伏与储能技术的成本不断下降,“光伏+储能”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智能农网 提质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在全国加速推进。供电企业应如何履职尽责,担当重任?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突出特点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传统的城镇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高碳排放、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城镇化过程;与此相对应,新型城镇化将突出高 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追求可持续健康发展。 城镇化提质,电网需给力。 天津静海供电公司推进农网智能化的探索很有借鉴意义。他们将农网改造与智能电网相结合,一方面将智能电网具备的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先进技术和规范的管理理念融入农网改造中,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电网的智能化程度;另一方面,还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等原则,满足农村发展对电力持续增长的需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了“城乡电网同强、城乡管理同步、城乡服务同优”的一体化目标。 智能农网的基本内涵是“坚强可靠、经济高 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建设智能农网,可有效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保障分布式电源及时并网消纳,破解能源供给瓶颈;适应新型城镇产业聚集、生活设施便捷等对能源布局提出的更高要求。这集中体现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必将促进新型城镇化提质扩容。 建设智能农网,是时代赋予广大供电企业的新课题。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用电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善,电气化事业发展迅猛。但与城市电网相比,农村电网仍然存在着网架结构薄弱、供电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自动化水平低等现象。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步伐,建设智能化农村电网任务还相当艰巨。 建设智能农网,提质新型城镇化,需要电网企业建立科学绿色的电力消费新体系,自觉站在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支持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可循环能源的推广应用,积极接纳新能源并网,真正尽到电网企业在能源优化配置使用上的社会责任。更加关注广大农村地区,真正重视,加大投入,将农村电网建设成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智能互动的典范,更好地服务绿色电力消费,促进节能型产品、节电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智能农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地也不可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坚持不懈推动农网智能化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